资助热线:0752-8287668
      双金围位于白盆珠镇双金村,四周以房屋为屏障,占地约1万平方米。围内布局整齐、房屋错落有序,共设置三街六巷,设有四大城门,始建于乾隆时期,历经200多年至今古韵犹存。四块水准石的水位在同一水平面上。
双金古围屋

      “双金围的历史能追溯到300多年前。”据双金村党支部书记赖爱忠介绍,300多年前,村民在双金河下游形成的大片土地上开始集群生活定居。到了顺治年间,赖氏族人迁居到白盆珠社区金竹布村民小组处,到第三世衡韬公时期(约1680年),衡韬公举家选择在离金竹布不远处居住,这就是双金围的开基,后居住在金竹布的赖姓族人也逐渐迁入双金围,双金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并完善,如今传到赖爱忠这一代已经二十八世。


     “但真正要算双金围的历史大约在乾隆年间。”赖爱忠翻阅各种资料后说,当时围内居住着刘、赖、罗、冯、陈、钟、姚等7姓人,由于受到封建姓氏宗族观念的影响,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,各姓氏之间的矛盾纠纷不断激化。赖氏作为围中第二大姓氏,人丁兴旺,由于自赖氏在双金村开基后的连续五代,人才辈出,无一“白身”(指白丁,一般指古代没有正式身份的人)。于是赖氏族人认为双金村是实现“才丁两旺”的风水宝地,便开始谋划将双金围成为只有赖氏单一姓氏的村庄,后村民赖为龙牵头建立四大城门。


        当时建好的四大城门,结构模式美丽壮观,气势恢宏,施工技术巧妙绝伦,具有世俗传统文化的东方气派。记者走进双金围看到,四大城门至今保存比较完好,均放置水准石。据村民介绍,在1979年特大洪水袭击双金围的时候,发现四块水准石的水位在同一水平面上,可见当时建造工艺之精湛考究。


     “四大城门的坐向也十分讲究。”仍住在村内现年78岁的老人赖潭根说,城门的向位也相当讲究,门与门之间不对穿。


        四大城门建成后,其他姓氏的村民逐渐离开双金围定居,最后只剩下赖姓村民定居,他姓村民也和平迁居到多祝等地。


        古道通往海丰曾为双金围带来繁荣


      “双金围也出了不少文人。”赖爱忠说,历来赖氏族人崇尚知识,这从每座城门雕刻着的门联可看出端倪,字眼工整,引人注目。如仰阳门上书“农祥如正离照重光”,承恩门上书“暖回黍谷露湛枫宸”等,门联的内容与每个城门的名称息息相关,蕴含丰富古代文学色彩,充分说明了当时赖氏族人崇尚知识,具有相当高的文学造诣。据悉,有记载以来从围内走出的文官仅处级以上的就有10多人

     “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可热闹了。”赖潭根说,在围内住了一辈子,见证了双金围的兴衰。“以前围内这条街可兴旺了,商贾云集,人来人往。”据了解,在白盆珠新庵的莲花山下,有一条从新庵通往海丰的古道。这条古道起于新庵布心桥头,向东沿山溪而行,直通海丰,在古代,这是一条连接福建、潮汕地区的交通要道,是惠州通往潮汕地区的必经之路。这条古代的官道和商道也直接为双金围带来了繁荣。“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很多商人摆卖茶烟酒等商品,是相当有名的商品集散地。”赖潭根说,在双金围最鼎盛的时候,这里有2000多人。后来因为粤闽主干道改道,古道不再作为两地的主要道路,双金围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逐渐冷清下来。


       在走访中,更令人惊讶的是,这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古圩街只在1982年进行过简单维修,围内主体都保持完好。如今的双金围,围内的大部分房屋虽已经相当破旧,但斑斑驳驳的砖墙、卵石铺成的巷道,似乎仍在诉说历史的沧桑。“现在围内居住的只有10多户人了。”赖爱忠说,随着生活水平提高,很多围内的村民迁到外地或到围外建房居住,但外出的村民仍不时回来看望,把双金围当作是他们的根,也希望这座颇有历史意义的古圩街能一直保留下去。

惠东县白盆珠镇莲花山助学慈善会
办公电话:0752-8287668
地址: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白盆珠镇南一街22号
网站首页           协会简介          慈善公告           助学项目           公益活动           美丽家乡           会员风采           我要捐赠
微信公众号
官方网站
Copyright © 2022 惠东县白盆珠镇莲花山助学慈善会 All Rights Reserved  丨 粤ICP备19142670号  丨  管理登录